幾乎所有的企業,把精力放到了建倉庫、買設備、擴建或者改造倉庫的傳統工作中,相反卻忽視了更為重要的日常性工作——倉庫貨位規劃與調整。
貨位規劃的定義是:將貨品合理納入倉庫設施,以實現物料搬運優化和提高空間利用率的目的。
例如,將高周轉率的貨品分配在靠近收貨區的貨位,可以提高入庫存放的速度。但是,入庫存放只是作業,如果操作者需要對該貨品進行多次補貨或揀貨,那 么,把該貨品分配在靠近發貨月臺或揀貨區的貨位,則更加有利。
通過貨位規劃與調整,可以達到以下效果:
按照合理的揀貨順序放置貨品,可以減少揀貨人員數量對應貨位規格,分配相應數量的單元化貨品,可以減少補貨人員數量平衡操作者的工作量,可以縮減作業周期、改善工作流程。
無錫貨架廠家結合實踐經驗,我們發現:貨位規劃是決定倉庫生產率的重要設計考慮事項。用少量投資,重新規劃、調整倉庫貨位,可以實現提高作業效率、提升用戶服務水平的經營目標。 那么,貨位規劃與調整,從哪里開始?首先,要明確目標
目標分兩方面--效果性目標和限制性因素。效果性目標通常以貨位調整后的作業效率改善指標來定義。效率改善指標通常包括縮短行走距離、減少補貨工作量、平衡操作者工作量、提高揀貨效率等。
限制性因素指貨位規劃與調整中考慮的事項,這些因素包括,貨品重量、貨位大小、揀貨準確率要求和物流用戶端的作業效率保障等。
在揀貨作業中,要將重貨品、不怕磕碰的商品,碼放在托盤貨物的底層,再上一層可以考慮易破損商品。
相應地,揀貨區的貨位規劃順序應該按照以上要求確定貨品先后順序,通過合理碼放保證商品質量。換一個角度,在易破損類別的貨品中,進行貨位規劃時也應該兼顧各自的周轉率以選擇合適的貨位。
數據收集
以下是數據分析可能用到的一些基礎數據:貨位身份信息、貨位類型(如儲存貨位或揀貨位)、儲運設備類型(如托盤式貨架、貫通式貨架等)、揀貨設備類型。
以下是數據分析中可能用到的產品特性資料:貨品身份資料、貨品類別、貨品高度、貨品寬度、貨品深度、貨品重量、貨品需求增長情況、計量單位、箱包裝數量、數量/托盤、貨品發展計劃、平均儲量。
需求分析
數據收集工作結束后,第三項工作內容是物流需求分析。需求分析的目的是確定每種貨品的揀貨和補貨屬性。需求分析每種貨品的發貨數量和揀貨方法。分析方法是,將每個訂單的行項分解為整盤揀貨、整箱揀貨、和拆零揀貨類別。
接下來的工作是為不同貨品定義合適的揀貨設備。如果某貨品每天需要兩個單元的補貨,其貨位應該比每天只需要一個補貨單元貨品的貨位大。
完成規劃需求分析后,具體的貨品布置工作就可以開始了。對擁有多個功能區和多種揀貨設備的物流綜合系統,貨位布置工作可以分兩步實施:首先,將相應的貨品進行分區定義,之后再將每種貨品規劃至具體的貨位。這些策略針對所選用的揀貨設備和貨物單元化差異(如托盤貨物、箱貨、拆零貨品)而不同。